在都市化發展下,人口不斷增加與聚集形成都市。根據2008年聯合國人口議題網站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於都市中。都市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然而,都市化的腳步過快且未經詳細規劃,對於人類健康與生態環境已逐漸構成威脅(Worldwatch Institute, 2007; Douglas et al., 2011),引發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生態系功能失衡等問題。
從動物的角度思量,當都市化加劇,人為的基礎建設逐漸取代自然的棲地,使得野生動物必須適應人為改變所產生之地景,抑或是在都市環境中開始消失。都市化的環境帶來野生動物新的生存挑戰,如自然資源的消失(棲地破碎化)、人為干擾增加(燈光、噪音與路殺等)等(Miguel et al., 2010; Travis and Catherine, 2004)。
此時,都市中的「綠地」就扮演著舒緩都市化對於生態不利影響的重要角色。綠地使生物在都市中擁有生存空間,提供野生動物停棲、覓食與繁殖的環境,也是重要的避難所,更是連結都市周遭自然綠地的廊道,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育與提高生物多樣性有一定的價值存在!此外,綠地對於人類而言也是都市環境中的良善因子,是空間規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供人類休閒、遊憩的環境。
依據1996年的全國公園綠地會議,「綠地」係指可以穩定維持植物生長的土地或水域,從廣義上來說指得是可供生態、景觀、防災等功能的開放空間(內政部營建署,1996)。
在都市眾多綠地空間中,都市公園因其面積大且設立時經過規劃設計,能組成較健全的生態系,在都市規劃的設計上可以提供生物棲地為目標,成為野生小型鳥類、兩棲類與爬蟲類等動物可以生活的環境(陳玉峰,1995)。
大安森林公園是台北市最大的公園,面積約26公頃,地處台北市區中心。公園內草木繁盛並規劃有不同植栽區域與水池,多樣的環境提供了野生動物生存所需的條件。自財團法人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成立後,即希望能透過科學調查建立公園的基礎生態資料,作為永續經營與環境指標的參考,並且促進民眾對於公園自然生態之認識及維護。
因此,本計畫於大安森林公園內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脊椎動物相調查,建立大安森林公園脊椎動物名錄及生態習性資料作為大安森林公園永續經營之參考。並透過明星物種的深度研究:五色鳥巢箱試驗以及黑冠麻鷺繫放追蹤,推廣公園生態功能。亦透過民眾親身參與自然調查及結合校園學子參與環境教育活動,促進民眾對大安森林公園自然生態之認識及維護,以提供公園內脊椎動物適宜及友善之生活環境。

大安森林公園脊椎動物相調查研究及環境教育計畫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