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台大教授和「永建生態學院」




 
  2012年春天,相交三、四十年的台大同事,也是台灣植物生態界的泰斗—蕨類專家郭城孟兄找我:「在樹花園總經理陳鴻楷先生的推薦下,希望我能找幾位實務經驗豐富的台灣大學教授,在木柵仙跡岩北側進行基礎生態調查工作,您能不能協助進行動物資源調查?」
  不久,身形頎長、神采奕奕的陳鴻楷先生,在郭老師引介之下,前來台大昆蟲保育研究室拜訪。他提及有一家建設公司已取得木柵國發院園區土地,希望在仙跡岩北側、一直到南側木柵公園進行為期兩年的基礎生態調查計劃。由於該公司在取得這片土地時,答應臺北市政府捐贈永建國小新建校地,該公司希望在學校開發之前,調查這塊看似荒蕪、蚊蟲孳生且外來種頗多的基地上,有哪些自然資源和重要生物棲地,以便將來在進行開發過程中能儘量保留下來。
 聽到這裡,我揣想:「會不會又是開發商的騙局?」因為在台大執教近四十年,曾有不少建商請我到他們擬開發的場域提供意見,或詢問營造蝴蝶、螢火蟲等生態棲地的可能性,但在提供相關資訊、或到現場勘察之後,大多不了了之!可是從陳總自信與誠懇的語氣中,感受到他的認真態度;「這一次找郭老師是希望以他的人脈,邀請您和幾位台大知名教授協助。除了您,還有地質系的陳文山教授,大氣系的林博雄教授,還有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的張文亮教授,希望大家合作,一起來瞭解這塊土地上有什麼自然和生物資源?」


五位台大教授的故事
         是故,台大的永建生態團隊在仙跡岩北側,一直到南側的木柵公園旁,原國發院基地的生態資源調查工作,就在2012年春天開始進行。地質學家陳文山是台灣知名地質教授,每遇地震、土石流災變,陳教授經常第一個受訪,出現在電視螢幕上為民眾分析解說,因此私底下我都戲稱他為「救災」教授!林博雄教授是台灣知名氣象學專家,曾主持科技部「追風計劃」,多次搭乘飛機飛進颱風眼蒐集颱風的第一手資訊,為台灣的颱風研究貢獻卓著;張文亮教授自稱「河馬教授」,從事水文生態工程及濕地研究,除教學深受學生愛戴外,也是著名科普作家;我則是昆蟲研究學者,三十歲以前研究害蟲,三十歲以後帶著一大票學生走入全台灣各地山林與溪流,深入水棲昆蟲、蝴蝶、螢火蟲及甲蟲生態研究。我自任職台大助教,就開始投入生態解說、保育研究和服務工作,曾有四本著作獲「金鼎獎」肯定,也是科普寫作者;總主持人郭城孟教授則是國內知名蕨類分類學家,也是台灣著名生態學者,其相關蕨類著作被學習者奉為圭臬,主題生態演講也廣受社會大眾推崇。


郭城孟教授



楊平世教授




張文亮教授


Z
陳文山教授


林博雄教授


永建生態調查團隊組成後,經過多次會議,各團隊在原國發院這片土地展開密集調查研究,希望在土地開發前,為原址留下珍貴生態棲地和原生生物資料;此計畫由民間提供資源和學術界合作,彌足珍貴。


努力為擬開發場域留下「自然風」
         歷經兩年,在木柵一棟破舊的歷史建築物內,五位台大教授各自帶領子弟兵進駐,定期調查、定期研討,也分享彼此成果。在每一次會談中,建築商蔡建生先生總是雙眼炯炯有神、在一旁靜靜聆聽;他的規劃團隊柳春堂和李德成2位得力助手也是每會必與。此外參與者還有近幾年在台灣景觀界異軍突起的新秀陳鴻楷先生,及樹花園公司董事長李有田先生。有田兄和陳鴻楷先生在接觸到日本樹木醫及美國樹藝師團體之後,一直想翻轉台灣都市林的文化,也想為台灣公園林木及行道樹的栽植、修剪、健康診斷與管理貢獻心力。
         在過去,無論是建設公司對於建築物基地的開發,或是公部門對於都會公園綠地的規劃,都是「以人為本」的建築和景觀設計為導向。是故,建築物看似越蓋越豪華、建材越用越高檔,公園也越造越漂亮,可是原生棲地逐漸消失,一些我們所熟悉的原生動植物也不見了!近年來環保及自然風興起,具節能又兼有食農教育、節能減碳和園藝療癒功能的「綠屋頂」、「綠建築」、「田園城市」出現,有遠見的建商及公園景觀規劃公司,也開始邀請生態學者加入規劃團隊。另一方面,以往都會公園過於重視園林景緻,且長期引進外來種植物栽植,加上民眾對公園「多功能」使用的要求,使得公園日趨水泥化,而罐頭式遊具也到處充斥,生態多樣性棲地,與生態服務功能則幾乎闕如。
         這一批以台大教授為主的朋友,在建築商前瞻眼光的支持下,正在木柵仙跡岩北側、原國民黨國發院的基地,默默思索如何在都市建物開發過程中,為當地留下珍貴的自然資源及棲地,提供各種原生植物、昆蟲、鳥類、蛙類或蜥蜴等生物良好的棲息環境。

永建生態學院揭牌儀式


「永建生態學院」造福學校及社區
         國發院這塊土地旁邊有中山國小及新蓋的永建國小,西側又有知名的再興中小學,如能連結周邊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並把建商答應市政府留下的歷史建物改造成「生態學院」,開放給附近學校及社區民眾使用,未來將成為學校、社區生態及文化的極佳教學場域。
         「生態學院」構思出自建商口中,的確是一件令人肅然起敬的事。後來才知道蔡先生是一位喜歡接近大自然,多年來身兼台北市樹木保護委員,也經常參加國內外綠建築、綠屋頂的研討會,堪稱是一位具有學者風範的建築商。     
         然而,回顧這一段歷程,深感永建生態園區的規劃、試驗得以成功,決不是某一個個人的成就,而是群策群力下的成果。很多人常說台大教授大多能獨當一面,但要協力做好一件事反而不容易。但在永建生態園區,當企業想為「生態補償」盡點心力時,如何保護古溼地、落實螢火蟲棲地營造、黃緣螢復育,以及生態防蚊和木柵公園整治,完完全全是五位教授共同努力籌畫、眾志成城的結果。


生態團隊組織圖




至於台灣能爭取到2017年的國際螢火蟲大會(三年一次)在台北市舉辦,則確實是我的團隊成員吳加雄、鄭明倫和何健鎔三位螢火蟲博士,2014年8月在弗羅里達大會中,以永建生態園區「生態補償」計劃復育黃緣螢成功的案例所爭取到的。這個以企業贊助計畫爭取到的國際研討會,意義非凡!在這個成功案例中,有陳文山老師的地質鑽勘,找到馬明潭古溼地,我們也合力保護住古溼地,留下螢火蟲;有張文亮教授的水文現勘,為營造的溼地找水源、闢水路;有郭城孟老師的生態棲地理念及原生植被名錄,讓螢火蟲及共棲的生物生活其中;有我們團隊的螢火蟲調查、飼養及復育;還有林博雄老師的棲地微氣候研究;當然還有潘一如設計師和樹花園團隊的合作規劃。透過一次又一次地研討及實地操作,我們邀請附近中、小學生進行多次螢火蟲環境教育活動才促成。可見一件事情之能成功,除了企業經費支持之外,跨界專業團隊的密切合作是關鍵因素。而這也為日後大安森林公園營造生態池、圳等溼地及復育螢火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位台大教授及元利建設公司在台北市木柵的永建生態園區進行「生態補償」,已經為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樹立優質典範!


永建生態學院成員及學校、社區領袖